今天繼續談台北歐洲學校!不過接下來要談的話題可能引爆超級大地震!
能力分班,因材施教
能力分班是台灣教育界早已唾棄的制度,因為它衍申出的貼標籤文化對孩子的殺傷力很大!爸爸媽媽們若是四五年級生,可能對曾經有過的所謂升學班或放牛班制度有印象!在中國人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的根深蒂固觀念下,被分到放牛班的孩子宛若被放棄的孩子,不僅孩子自尊心受損、父母抬不起頭來,而接放牛班的老師大多也很沒面子(或甚至覺得是恥辱)!因此「能力分班」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,終於教育部明文規定,不准任何學校採行「能力分班」制。
到了台北歐洲學校(的英國學校),才發現他們主要學科均採用在台灣被廢止的「能力分班」制,也許這才是「因材施教」最有效的方式吧!英國學校在中學(七、八、九年級)對就英文、數學、中文(以上三科為必修科)及法文(選修科)採「能力分班」制,每班約15-21人,每學期末均測驗一次,以針對孩子程度的變化做調整。每個老師都同時須教高中低班的學生,例如一位英文老師須同時教九年級的高段班、八年級的中段班,加上七年級的後段班的英文課,因此不會有教高段班是名師、教後段班是恥辱的問題!由於同一班的孩子程度相當,不管是老師授課,還是孩子學習,都非常有效率的!
其實授課內容的深度若不能符合孩子的程度,不管是老師或學生都是事倍功半!以Helen自己求學的經驗而言,若是老師授課內容自己早已瞭若指掌,老師卻為了少數不瞭解的孩子必須不斷重複說明,Helen常會忍不住開始做自己的事(例如自行閱讀下一課內容或乾脆胡思亂想做白日夢)!
Helen在美唸研究所時也碰過另一種狀況,選了過分艱澀的課,即便課前努力預習,課堂上還是很吃力,當時教授常問「Any questions?」 Helen卻連提問的能力都沒有,因為不知從何問起!因此足見課程內容過於簡單或困難都不利於學習。
以上兩種狀況都讓Helen對「能力分班」有不同的想法。「能力分班」除了老師須有「因材施教」的理想,更需要有環境的配合;若一個班級良莠不齊,人數又多(Helen那個時代一個班級有50-60人),一堂課又只有四十分鐘,試問老師的授課如何兼顧各別差異呢?又如何因材施教呢?相信那個時代教育並未發揮太大功效,許多人都是陪公子念書,浪費大好青春!
現在的孩子,人人都是寶,都不會被放棄!問題是個人資質不同,領悟力不同,受啟發的方式也不同!將這樣一群孩子放在一起,用一樣的教材,一樣的授課方式,名為公平,其實真的公平嗎?這真的值得深思!
如前文所言,中小學教育主旨乃在培育孩子的基本能力(core ability),基本能力是什麼可能是見仁見智,不過多數人都會同意基本能力主要指語言能力與數學邏輯能力;無語言能力者猶如文盲或無法與人溝通,將很難生存。同樣的,若無基本數學觀念,連購物都會有問題,同樣難生存。因此英國學校在語言(英文、中文、法文)和數學,也就是基本能力課程,均採能力分班,能力強的孩子能精益求精更上層樓,暫時落後的孩子亦能得到充分的資源、全力補強。
英國學校每學年仍會隨機分班,稱為Form Class(每班約15-20人),未能力分班的學科如科學、音樂、藝術、歷史、地理、體育等等等,就是以Form Class為單位來上課,碰到語文與數學課時,則各自到自己的能力班上課。這樣的分班制度,也大大增加孩子的交友機會。孩子幾乎整學年的同學都認識,有些是Form Class的同學、有些是數學課的同學、有些是中文課的同學、、、;孩子不會只和自己同班或同質性的孩子相處!
當事人怎麼說?女兒常來往的同學各種程度都有,未聞誰因為是最低班而被貼標籤、排斥或歧視的!也未聞哪個家長因孩子被編到最低班而去學校鬧的!事實上最低班的孩子老師會用適合他們的方式加強輔導(真正的有教無類、因材施教),避免他們繼續落後,家長應更放心才是!
套句上篇文章的結尾,外國月亮不見得比較大或圓,以上制度及相關配套措施仍值得國內關心教育的家長或學者參考!
其他觀察待續
延伸閱讀
Helen這一系列的報導, 真令我喜歡.
ReplyDelete在台灣, 好像功課就等同品性,這實在令我不能贊同, 尤其, 現在的國中, 一切為了分數向前跑.老師沒有多的時間分別照顧不同的孩子.就算以前我們那時的能力分班, 被分到放牛班,就像被人放棄的孩子.
我的小兒子, 文史很強, 但數理就差到不行, 他說,每天上數理, 他都覺得時間過的好慢, 國三大概只有國一的程度. 我也常想, 他若降低年級去學,一定比現在有信心多了, 他國一的時候, 跟我說, 我現在想起小學的數學, 覺得好簡單, 可是, 我當時都學的迷迷糊糊的.
[版主回覆05/06/2009 23:31:57]台灣人(或說是中國人) 真是太重視分數了 這些大人應該要負責任
分數和排名剝奪了許多學習的樂趣
不過另一種力量也逐漸形成 願意接受孩子原來的面貌和面貌以外的一切
相信這一代孩子還是很有希望的
文史科強的孩子很不簡單 春花姐可要好好栽培
看了HELEN大姐這系列的文章,身在教育界的我還真的有不少的啟發哩....
ReplyDelete[版主回覆05/06/2009 23:20:10]謝謝橘子"老師"
Helen不是學教育的 不敢班門弄斧
純粹從個人經驗和家長角度看教育 希望分享不同制度讓大家參考
我的想法跟Helen一樣
ReplyDelete我也認為<能力分組+因材施教>才是真正的平等
家長. 學校. 社會的偏差價值觀使得被能力編組成為負面
唉...
[版主回覆05/06/2009 23:03:45]很高興得到Learner的共鳴
最重要的是 家長和老師的價值觀要扭轉過來
教改的路還很漫長呢
小魚兒發現Helen大姐的每一篇文章,都能很深入的介紹與探討吔.
ReplyDelete國外學校的能力分班好像跟國內的能力分班定義不太一樣,國內的能力分班,只要在後段班,大概的意義就是被放棄的意思,所以這個制度才會被廢止吧!!
[版主回覆05/06/2009 22:42:41]能力分班必須在孩子 家長和老師 的心理建設都成熟後 還要完整的配套措施 實施起來才會成功
這需要時間 在目前制度下 多數孩子仍是OK的
只是最前面和最後面的孩子會比較吃虧
我是五年級生, 所以很瞭解能力分班的缺點
ReplyDelete我也覺得以教育效能來說, 能力分班是比較好的
但由於過去台灣的中小學校師資是很良莠不齊的
這樣的方式, 提昇了教育效能, 卻衍生了不少社會問題
畢竟台灣還是個標籤社會
常態分班有的確很多缺點, 但還是盡量把教育的問題留在學校
我不知道目前國中的情形如何, 但在小學, 老師和義工們花很多時間
協助統計山峰的兩端, 幫他們取得更多的知識或趕上該有的進度
這大概是制度之外的補救
我覺得這是很好的
里歐的把拔
[版主回覆05/10/2009 23:21:16]Helen才剛陪完大女兒走過國中3年和高中3年(她現大一)
感覺上 現在的國中比以前更升學導向
標籤文化並沒有改變 中後段的孩子還是陪公子唸書
許多孩子從國一起就天天補習 這樣的青春讓人很不忍
不過衷心希望家長觀念能逐漸改變 這樣的現象便有希望改善
因老公是外國人,但我一直很堅持女兒要把中文學好,所以目前讀台北的雙語幼稚園,本來一直計劃讓她念台灣的小學就好了,因明年她要上小學了,所以注意了一下公、私立學校,才發現,原來我們台灣的教育還真的一點也沒進步,不管公、私立都一樣,必須要面對不斷的考試,而過去那些不怎麼愉快的求學經驗,開始出現在腦海,想到女兒可能要再走一次,那樣的求學路,想到就會睡不著。所以開始考慮在台北的國際學校,也因此看見了妳的文章,而開始對這所學校有了多一點的了解,很認同他們對於每個各體尊重。
ReplyDelete感謝你的分享!